2025年7月7日、8日,MK官方网页版教授、陈垣研究室主任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周少川教授应邀作“陈垣先生的治学思想”“陈垣先生的历史研究法”两场专题讲演。此次讲演是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讲堂历史学系列讲座,由胡晨光老师主持,来自历史学院、教育学部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师生到场聆听。
周少川教授指出,今年恰逢陈垣先生诞辰145周年,在历史学院讲述陈垣先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具有特殊意义。陈垣向来以考据学家知名,在史学史上常被定位为考证学派的代表,对于治学思想和方法,陈垣自己没有专门的总结,只是在谈心得体会时偶尔提到。但是陈垣史学中,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史学思想的内涵,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也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宝贵财富。
周少川教授从陈垣先生的家庭背景和读书经历谈起,陈垣幼时生活在江门乡间,读“二十四史”要到亲戚家借读,每次借上三四本,白天劳作,夜晚利用空余时间读史书。在1920-1930年间,陈垣住在南城,为到文津街阅读《四库全书》,不辞奔波花费三个小时路程,耗时十年才大致摸清楚《四库全书》的情况。五十多岁时,为了研究《嘉兴藏》,陈垣常常是先口服奎宁,预防疟疾,再去读书。这反映出陈垣刻苦治学、持之以恒的特点。陈垣先生写文章主张精简,他的专著大多不超过10万字,并提出“言之无物的文章最好少写”“草草成文,无佳文可言”,这说明陈垣“不说闲话,不说空话”,字字力求严谨,句句落到实处的思想特点。陈垣还提出,“凡论文必须有新发现,或新解释,方于人有用”。周少川教授以陈垣对也里可温教、摩尼教、火祅教、一赐乐业教等古代宗教的考证、对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入华史的研究为例,说明了陈垣治学“力求创新,精益求精”的特点。陈垣还将随时质疑作为求真求实、展开考证的前提,认为“考证贵能疑,疑而后能致其思,思而后能得其理”。周少川教授指出,陈垣既强调史料的作用,重视历史考证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,又不专为考证而考证,而是以考证疏通疑滞,求得真知,把考证和历史分析相结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史风格。
在讲授陈垣先生的历史研究法时,周少川教授结合陈垣对胡三省《资治通鉴音注》、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的研究,从时间、地理、人物、数据等角度,以详实的案例和透彻的分析,具体阐明陈垣治史的方法。周少川教授还阐述了陈垣史源学方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,认为史源学是陈垣在1940年开辟的一门专学,属于史料学的组成部分,旨在以史料源流的追溯和考辨发现问题,并结合目录学、版本学、校勘学、辨伪学等综合方法加以考证,从而解决疑滞。
在互动环节,在场老师和学生就陈垣史学的求真和致用问题、陈垣在1959年入党的问题同周少川教授展开交流。周少川教授指出,经世致用是陈垣史学的风骨,在其从事史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均有体现,而且陈垣史学的致用与他的爱国情怀密切相关,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发展而发展。1949年前后,陈垣对于国民党的腐朽深恶痛绝,看到国民党接收大员巧取豪夺、中饱私囊,经济上物价飞涨、民不聊生,所见的一切让他非常失望。目睹解放以后纪律严明的军队、勤劳朴实的干部,陈垣深受触动,这是他信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。此外,因为解放以前接触范文澜、刘乃崇等进步人士,阅读《新民主主义论》等进步书刊,陈垣在思想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。因此说陈垣加入中国共产党,不是机变的选择,而是循序转变和逐步学习的结果,与他一直以来坚持的爱国情怀也是密不可分的。
最后胡晨光老师做出总结,周少川教授从大量的实证工作中系统地提炼陈垣的史学思想,出版《陈垣史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史学》(与史丽君合著)等论著,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,将“陈垣研究”提升到了新的高度。本场讲座系统讲述陈垣的治学思想和方法,在陈垣诞辰145周年之际,对于传承和弘扬励耘史学和励耘学风具有特殊的意义。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
撰稿:胡晨光
审定:周少川